絮凝剂处理污水悬浮胶体
时间:2025-03-04 13:38:07
来源:
浏览|:46次
絮凝剂处理污水悬浮胶体
絮凝剂处理是水处理等行业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,以下从絮凝剂处理的原理、常用絮凝剂类型、处理流程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:
絮凝剂处理原理
压缩双电层:水中的胶体粒子通常带有电荷,相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。絮凝剂中的离子可以与胶体粒子周围的反离子发生交换,压缩胶体粒子的双电层,降低其表面电位,使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减弱,从而更容易相互靠近并聚集。
吸附架桥:絮凝剂一般是高分子聚合物,具有长链结构和许多活性基团。这些活性基团能够吸附在胶体粒子表面,而高分子链可以同时吸附多个胶体粒子,将它们连接在一起,形成较大的絮体,就像桥梁一样把多个胶体粒子连接起来,加速粒子的聚集沉降。
网捕卷扫:当絮凝剂投加到水中后,会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,生成大量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水解聚合物。这些聚合物在形成过程中会像网一样将水中的胶体粒子、悬浮颗粒等捕获卷扫在一起,形成较大的絮体沉淀下来。
常用絮凝剂类型
它们具有絮凝效果好、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行业。
有机絮凝剂:分为天然有机絮凝剂和合成有机絮凝剂。天然有机絮凝剂但絮凝效果相对较弱。合成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(PAM)及其衍生物,具有分子量高、絮凝速度快、适用范围广等优点。
微生物絮凝剂: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等、易生物降解等特点的絮凝剂,但目前生产成本较高,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。
絮凝剂处理流程
原水预处理:去除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、悬浮物等,以保证后续絮凝处理的效果。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格栅过滤、沉淀、气浮等。
絮凝剂投加:根据原水的水质和水量,确定合适的絮凝剂种类和投加量。一般通过计量泵等设备将絮凝剂溶液均匀地投加到原水中。
混合反应:投加絮凝剂后,需要使絮凝剂与原水快速、充分地混合,让絮凝剂与水中的胶体粒子和悬浮颗粒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。混合方式可以采用机械搅拌、水力搅拌等。
絮凝沉淀:经过混合反应后,水中的胶体粒子和悬浮颗粒形成较大的絮体,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淀到水底。沉淀时间和沉淀效果受絮体大小、原水水质、水温等因素影响。
后续处理:沉淀后的上清液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过滤等处理,以满足不同的用水要求。沉淀下来的污泥则需要进行脱水、处置等后续处理。
絮凝剂处理的影响因素
水温:水温对絮凝效果有显著影响。一般来说,水温在常温时,絮凝效果较好。水温过低,会使絮凝剂的水解速度变慢,分子运动减弱,不利于絮凝剂与胶体粒子的吸附和架桥作用;水温过高,可能会导致絮凝剂分子链断裂,降低絮凝效果。
pH 值:不同的絮凝剂在不同的 pH 值范围内具有絮凝效果,而硫酸铁在 pH 值为时效果更佳。
水中杂质成分和浓度:水中的杂质成分和浓度会影响絮凝剂的作用效果。例如,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时,可能会与絮凝剂发生竞争吸附,降低絮凝剂对胶体粒子的吸附效果;水中的硬度离子(如钙、镁离子)可能会与絮凝剂发生反应,影响絮凝剂的水解和聚合过程。
絮凝剂的种类和投加量:不同种类的絮凝剂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性能,对不同水质的处理效果也不同。同时,絮凝剂的投加量也直接影响絮凝效果,投加量过少,絮凝反应不充分;投加量过多,可能会导致胶体粒子稳定,出现 “反絮凝” 现象。
